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備受關注。日前,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在錨定建設金融強國目標 扎實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一文中表示,要以更高水平開放塔盤式紙包機動力。可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建設金融強國目標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今年以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跑出“加速度”: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六項政策舉措,包括升級“債券通”、優化“跨境理財通”等一攬子舉措,助推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銀行外匯展業管理辦法(試行)施行,進一步提升銀行外匯展業能力;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出爐,助力上海金融市場深度邁入國際化發展軌道……一系列措施蹄疾步穩,繼續穩定擴大制度型開放。
持續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
推動金融對外開放,是我國金融強國建設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陸續推出50多項金融對外開放措施,重點包括取消銀行保險機構外資股份比例限制,大幅降低外資數量型準入門檻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對外開放不斷向縱深邁進,在外資金融機構準入、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周景彤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2018年以來,有120多家外資金融機構新落戶中國,跨境理財通、債券通等新的跨境產品相繼落地,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四大國際支付貨幣、第五大外匯儲備常用貨幣。
如今,外資金融機構已成為中國金融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截至2024年底,外資銀行在中國共設立41家法人銀行、116家外國及港澳臺銀行分行和132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888家,總資產達3.86萬億元;境外保險機構在中國境內已設立67家營業性機構和70家代表處,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2.4萬億元,在中國境內保險行業的市場份額已達10%。
“現在,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的業務范圍與中資已經完全一致,完全實現了國民待遇。”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協議中金融領域相關規則,繼續堅定推進金融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歡迎各類外資機構和長期資本來中國展業興業。
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邁向金融強國的必經之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人民幣已成為我國跨境收付第一大幣種,其跨境支付、投融資、儲備等國際貨幣功能穩步增強。
進入新發展階段,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已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人民幣儲備規模占比2.45%,較2016年人民幣剛加入SDR時提升1.38個百分點。2022年5月,IMF將人民幣在SDR中的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排名第三。目前,已有80多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另有數據顯示,2024年貨物貿易人民幣跨境收付占比已升至25%,達到近年來的最高水平。
接下來,如何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近日發文稱,人民幣國際化要順勢而為,繼續堅持市場驅動、互利共贏的原則,更加注重提高質量和水平,聚焦貿易投資便利化,不斷優化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交易結算等基礎性制度安排,增強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為經濟主體提供多元化的幣種選擇,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使用。
不斷提升香港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是建設金融強國需要具備的關鍵核心金融要素之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成為2024年金融對外開放的主線任務之一。
“未來,我國要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勢必要有本土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將從“引進來”向“雙向通”發展,真正發揮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作用。同時,劉曉春強調,要特別重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將其打造為人民幣國際清算中心、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中心、全球人民幣資產交易中心以及全球人民幣資產定價中心。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六項金融舉措,涉及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跨境資金便利化以及深化金融合作等多個方面,內地和香港的金融合作又邁出重要一步。
同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邁向更高能級。今年年初,上海市市長龔正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4年,上海要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實施高水平金融對外開放,持續增強競爭力和影響力。